2018年11月26日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 董强译

我并不擅长理论。以下思考是作为实践者而进行的。每位小说家的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作者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想法。在此,我陈述了我小说中固有的、我自己关于小说的想法。

第一部分 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P6 小说探索时间:马塞尔·普鲁斯特探索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詹姆斯·乔伊斯探索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
P6 从现代的初期开始,小说就一直忠诚地陪伴着人类。它也受到“认知激情”(被胡赛尔看作是欧洲精神之精髓)的驱使,去探索人的具体生活,保护这一具体生活逃过“对存在的遗忘”;让小说永恒地照亮“生活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并同意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小说家)一直顽固强调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P8 笛卡尔认为思考的自我是一切的基础,从而可以单独地面对宇宙。这一态度,黑格尔有理由认为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态度。//塞万提斯认为世界是暧昧的,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这些真理体现在一些被称为小说人物的想象的自我身上),所以人所拥有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智慧。
P8 人总是希望世界中善与恶是明确区分开的,因为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宗教与意识形态就建立在这种欲望上。只有把小说相对性、暧昧性的语言转化为它们独断的、教条的言论之后,它们才能接受小说,与之和解。
P10 当历史,或者历史的残留物,即一种全能社会的超人力量控制人类的时候,灵魂是无限的这一幻想就失去了它的魔力。历史不再向人许诺元帅的指挥棒,他甚至不肯向他许诺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职位。。。
P13 所以卡夫卡与哈谢克让我们面对这一巨大的悖论:在现代,笛卡尔的理性将从中世界继承下来的价值观一个个全部腐蚀殆尽。但是,正当理性大获全胜之际,纯粹的非理性(也就是只想体现其意志的力量)占据了世界的舞台,因为再没有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可以阻挡它。//这一悖论在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者》中得到了出色的揭示,它是我喜欢成为终极悖论的悖论之一。还有别的终极悖论。比如:现代一直孕育着梦想,梦想人类在被分为各个不同的文明之后,终有一天可以找到一体性,并随之找到永恒的和平。
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 德尼·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
P22 应当承认,简化的蛀虫一直以来就在啃噬着人类的生活:即使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会被简化为一个由淡淡的回忆组成的骨架。但现代社会的特点可怕地强化了这一不幸的过程:人的生活被简化为他的社会职责;一个民族的历史被简化为几个事件,而这几个事件又被简化为具有明显倾向性的阐释;社会生活被简化为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被简化为地球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人类处于一个真正的简化的漩涡之中。其中,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彻底地暗淡了,存在最终落入遗忘之中。//然而,假如小说的存在理由是要永恒地照亮“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对存在的遗忘”,那么,今天,小说的存在是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必要?。。。小说(正如一切文化)越来越落入各种媒体手中。。。
P24 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但在那些先于问题并排除问题的简单而快捷的回答的喧闹中,这一真理越来越让人无法听到。。。。小说的精神是延续性。每部作品都是对它之前作品的回应,每部作品都包含着小说以往的一切经验。但我们时代的精神只盯着时下的事情,这些事情那么有扩张力,占据那么广的空间,以至于将过去挤出了我们的视线,将时间简化为仅仅是现时的那一秒钟。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P29 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您一旦创造出一个想象的人,一个小说人物,您就自然而然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基本问题之一。
P31 我们根本无法抓住现在时刻。生活的所有悲哀就在这一点上。就在那么一秒钟内,我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嗅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记录下一大堆事件,同时有一连串的感觉与想法穿过我们的脑子。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接下来的瞬间马上就被遗忘了。。。。如果说自我以及它的唯一性在人的内心生活中无法把握,那么在哪里,又以何种方式,刻意把握它们?。。。。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
P33 对普鲁斯特来说,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个奇迹,一个不断让我们惊讶的无限世界。当让卡夫卡惊讶的不在这里。他不问决定人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什么。他提出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外在决定性具有如此摧毁性力量、以至于人的内在动机已经完全无足轻重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还能是些什么?
P37 在所谓的心理小说之外有什么?换言之: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而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在创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我意识到,这个或那个人物的密码是由几个关键词组成的。对特蕾莎来说,这些关键词分别是:身体、灵魂、眩晕、软弱、田园牧歌、天堂。对托马斯来说:轻、重。
P41 《生活在别处》建立在几个问题上:什么是抒情的态度?作为抒情时代的青年时代是怎么回事?抒情、革命、青年这三者联姻的意义是什么?做一个诗人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刚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创作的大前提就是我在笔记中写下的这么一个定义:诗人是一个在母亲的促使下向世界展示自己、却无法进入这个世界的年轻人。
P42-43【回答了关于侧重于人物的现实表现与抽象表现的问题;真人的模拟VS实验性的自我;心理写实主义的生动呈现VS读者的想象】
P45 这一资讯(家庭背景、容貌、心理活动等等)的缺乏并不使他不够“生动”,因为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甚至一些构成他的词语。
P46 昆德拉创作中处理历史的几个原则:1、所有背景都以最大限度的简约来处理 2、历史背景中,只采用那些为其人物营造出一个能显示他们存在处境的背景 3、历史纪录写的是社会的历史,而非人的历史;常用的是被遗忘的记录 4、历史本身作为存在处境来理解来分析
P54 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小说家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类可能性。但还要强调一遍:存在,意味着“世界中的存在”。所以必须把人物和他所处的世界都看作是可能性。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P74 什么是行动:这是小说永恒的问题,可以说是它的构成性问题。一个决定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决定如何转化成行动,一系列的行动又如何联在一起,成为一种经历?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抓住了理性的疯狂,这一理性顽固地要按自己的逻辑走到底。托尔斯泰探究的领域正好相反:他揭示非逻辑、非理性的介入。
P84 所有伟大的作品(而且正因为其伟大)都有未完成的一面。。。。未完成的一面可以让我们理解种种必要性:1、一种彻底简洁的新艺术(可以包含现代社会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失去结构上的清晰性)(人类有一些极限是不能超越的,比如记忆力的极限)。。要求直入事物的心脏。。 2、一种小说对位法的新艺术(可以将哲学、叙述和梦幻联成同一种音乐) 3、一种小说特有的随笔艺术(也就是说并不企图带来一种必然的天条,而仍然是假设性的、游戏性的,或者是讽刺式的)。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对话
P97 首先要看到明显的一点:思考一旦进入小说内部,就改变了本质。在小说之外,人处于确证的领域:所有人都对自己说的话确信无疑,不管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看门人。在小说的领地,人并不确证:这是一个游戏与假设的领地。所以小说中的思考从本上来看是探询性的、假设性的。
P104 我一直以来在两个层次上建构小说:在第一层次,我组织小说故事;在上面的一个层次,我发展各个主题。主题是不间断地在小说故事中并通过小说故事而展开。一旦小说放弃它的那些主题而满足于讲述故事,它就变得平淡了。相反,一个主题可以单独展开,在故事之外展开。这种处理方法,我称之为离题。。。一个主题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探询。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样一种探询实际上是对一些特别的词、一些主题词进行审视。所以我坚持:小说首先是建立在几个根本性的词语上的。

第五部分 在后边的某个地方
P123 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扬·斯卡采尔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P157 【定义】DEFINITION 小说思考性的一面是由几个抽象词组成的支架撑起来的。假如我并不想含糊其词,不想让大家以为什么都了解了而其实什么也没有理解,那我就不光要以极大的精确性去选择这些词,而且还必须去定义、再定义。在我看来,一部小说经常只是对几个难以把握的定义进行长久的探寻。
P158 【讽刺】IRONIE 越认真地读小说,就越不可能有答案,因为从定义上讲,小说就是讽刺的艺术:它的“真理”是隐藏起来、不说出来的,而且不可以说出来。
P173 【缺乏经验】INEXPERIENCE 最早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构思的题目是《缺乏经验的世界》。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
P182 【小说】ROMAN 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
P183 【小说家(与他的生活)】ROMANCIER(et sa vie)“艺术家应该让后世以为他没有生活过,”福楼拜说。莫泊桑不让自己的肖像出现在一系列著名作家的肖像中:“一个人的私生活与他的脸不属于公众。”赫尔曼·布洛赫在谈到他自己、穆其尔和卡夫卡时说:“我们三个,没有一个人有什么真正的生平。”这并不是说在他们的生活中乏事可陈,而是说他们的生活不是要被区别开来,不是要公众化,成为供人书写的生平。有人问卡雷尔·恰佩克为什么不写诗。他的回答是:“因为我厌恶说自己。”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的特征:不喜欢谈自己。纳博科夫说过:“我讨厌去打听那些伟大的作家的珍贵生活,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起我私生活的一角。”伊塔洛·卡尔维诺事先告诉人家:他向任何人都不会说一句关于他自己生活的真话。福克纳希望“成为被历史取消、删除的人,在历史上不留任何痕迹,除了印出的书”。。。。。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P198 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作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并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P200 在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agelaste)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过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想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
P202 每一部小说,不管怎样,都对一个问题作出回答:人的存在是什么,它的诗性在哪里?跟斯特恩同时代的人,比如菲尔丁,主要是体味行动与冒险的非凡魅力。暗藏在斯特恩小说里的答案则不同:诗性,照斯特恩的看法,并不存在于行动中,而存在于行动的中止中。。。面对这一将世界简化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做法,斯特恩的小说仅凭他的形式,就向人表明:诗性并非在行动之中,而在行动停止之处;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思想于一种温柔、闲适的自由中漫游之处。斯特恩的小说告诉人们,存在的诗性在离题中。它在不可计量中。它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它是 sine ratione,也就是没有理由的。它超越于莱布尼兹的那句话(nihil est sine ratione)之上。
P204 福楼拜带着一种不无恶意的激情,收集了他身边人为显示自己聪明、显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说的陈腔滥调。他用这些材料编出了著名的《庸见词典》。让我们借用一下这个名称来说:现代的愚蠢并不意味着无知,而意味着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

转载自 https://www.douban.com/note/220476203/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