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小说的复调

苏俄结构主义符号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要是《群魔》)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米兰·昆德拉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还没有能够在艺术上完全实现复调的意图,因为《群魔》中的三条线索都是属于同一种类,也就是写的都是小说故事。他推崇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者》,原因是《梦游者》中的五条线索由小说故事、报导、诗歌、随笔等彻底不同的种类构成。米兰·昆德拉认为这种综合而成的小说技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调小说。米兰·昆德拉在对复调小说的定位上显然比巴赫金走得更远。

关于米兰·昆德拉市调小说理论和创作,李凤亮在他的《诗·思·史:冲突与融合》一书中说:“昆德拉还是认为《梦游者》(赫尔曼·布洛赫)的复调比《群魔》(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走得更远,原因在于《群魔》中的三条线索属于同一种类(都是小说故事),而在布洛赫《梦游者》中五条线却有彻底不同的种类构成,‘这一在小说浮吊钟岩若非小说文学中立的做法,’正是布洛赫的‘革命性的创造’。”昆德拉“认为现代复调小说完全可以接纳传统小说以外的多种文体成分,如寓言、神话、历史、论文等等,使小说成为一种层次更高、表现力更强的人类精神的结晶,从而为现代小说的形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靠的路径。” 

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文体结构理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更重要的是米兰·昆德拉勤奋地从小说创作和理论思考两个方向演绎着她的复调小说理论。在被认为是他的小说代表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这种小说创作理论的精彩表现。小说开篇用哲学笔记形式写下的关于尼采“永劫轮回”的议论给人印象深刻,此后第三章“不解之词简编”和第六章中关于“媚俗”论述,更是将论文的文体形式引进了小说。这样的结构性形式冲击着人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特征的记忆和认识。米兰·昆德拉用他的小说创作实践,让读者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文本,它在文体形式上显得十分驳杂,它不拘形式,潇洒倜傥,给人以汪洋恣肆之感,它带给人的视觉与阅读心理上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除了给人以新鲜感之外,更重要的给了人们阅读的挑战和这种挑战所带来的快感。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结构创作实践和理论,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忽发奇想的创造,它不是悬在空中的小说形式的智力游戏,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是发展变革着的现代社会的产物。“传统小说以外的多种文体成分,如寓言、神话、历史、论文等等”整合而成的复调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我们这个多元共存的社会特征是遥相呼应的。“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它的意义应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上,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互联网+”的跨界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的意义就在于开放、辐射和融合,因此它显然不能仅仅限于经济建设,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里,它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对现代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意识的产生,乃至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等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从这里出发,整个社会的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多元共存的现代社会的丰富复杂性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格里耶说:“巴尔扎克的时代是稳定的,当时社会现实是一个完整体,因此,巴尔扎克表现了它的整体性,但20世纪则不同了,它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也令人捉摸不定,它有很多含义都难以捉摸,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浮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社会现实的发生着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创作在结构上出现新的变化理所当然。因此,从线形的时间顺序结构到共时性的空间结构,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似乎更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客体存在与人的精神主体的现实状况,或者说它更能够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和精神的特质。据此,我们有理由给米兰·昆德拉所推崇的复调小说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发生更浓厚的兴趣。

2016年6月16日

转自 沚木/木  底色阅读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